2025-11-11 16:13:43
来源: 无
一根红绳,串起浙川两地情;一方工坊,织就藏家共富路。10月30日,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促进妇女增收工作现场会在丹巴县召开,百余名参会代表实地观摩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见证一根红绳如何“编”出藏家妇女的就业新路,“结”出东西协作与对口支援的发展果实。

近年来,面对丹巴县地广人稀、地质灾害多、妇女就业难的现实困境,金东区驻丹巴县工作队以中国结为切入口,创新构建“直播+来料加工”项目创新推行“315”工坊模式(即三级联系服务、一站式平台赋能、五大机制保障),推动藏家巧娘从留守无业走向家门口增收。


“以前想挣钱,就得去康定或者成都打工,可孩子才三岁,老人身体又不好,走不开啊!”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有藏家巧娘眼眶微红。
如何让留守妇女变增收能手?2022年初,金东驻丹工作队带着这个问题,走遍了丹巴12个乡镇,致力于寻找一个劳动密集、技术门槛低、市场需求稳的特色产业。“在考察了十多个产业后,工作队最终锁定来料加工产业,并从订单稳定,能灵活安排生产的中国结编制入手,正好契合丹巴妇女顾家又挣钱的需求。”金东驻丹工作队队长吴晨飞解释道。

然而,方向定了,落地却并不容易。“一开始大家都不信,觉得编绳子能挣多少钱?”吴晨飞坦言,“当时积极性比较差,来的大部分是村书记或其家属。”
为了打破僵局,工作队联合丹巴金东两地妇联,建立金丹共兴服务中心和金丹巾帼共兴工坊,办起“试学班”,邀请金华的中国结编织技师手把手教学,并承诺免费提供原料、上门回收成品、按件计酬不拖欠。2023年,共开设试学班5期,吸引了近200名妇女报名参训。

在金丹巾帼共兴工坊里,张继平正在指导几名年轻妇女编织手绳,她动作娴熟流畅,一根红绳在指尖翻飞,很快就编出了一个精美的中国结。
“刚开始我也觉得很难,一个小中国结才几毛钱,能挣多少?”张继平感慨,“但工坊里的老师们不催货,还上门收,我就想着试试看。”这一试,就开启了她家门口指尖增收之路。
从中国结到手绳线圈,从钩针向日葵到流苏制作,张继平不断拓展自己的技能边界。“现在不光自己做,还要教别人。除了编织收入,带学员每天还有额外的导师费,一个月下来能挣一千多呢。”说到这里,张继平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更让人惊喜的是,今年张继平的儿子余鑫也加入了工坊,成为金丹巾帼共兴工坊首位“00”后实习生。“看着妈妈靠自己的手艺获得尊重,还能为家里增加收入,我也想来学习这门技艺。”余鑫说。如今,他已熟练掌握了中国结、手绳线圈和流苏制作,手艺甚至不输一些老学员。
像张继平这样的“土教授”,在丹巴已有100名。吴晨飞欣喜地看到这一变化:“我们正在把浙江的老师撤出来,全力培养丹巴本地的师资,加快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的辐射效应。”
除了手艺传承,工坊还开辟了直播带货的新路径。“我们不仅教她们编结,还教她们卖货。”工坊负责人周希翔说,“很多妇女家里种了农特产,自己吃不完,放着又浪费。我们就通过直播教她们怎么把东西卖出去。”
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计培训藏家巧娘6000余人次,学员涵盖从“50后”到“10后”七代人。从最初的“不愿学”到现在的“抢着学”,藏家妇女的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这根红绳串联起的,不仅是就业增收的机会,更是一代代人的成长之路。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手工编的中国结,挂在家里既喜庆又有特色!”在丹巴县藏家巧娘直播间,藏家巧娘西正对着手机热情介绍。
这根小小的红绳,如今已经串联起丹巴与金东、四川与浙江的大市场。
走进金丹巾帼共兴工坊,培训室内的学员们正专注学习编织技艺,直播区的藏家巧娘们熟练推介产品,订单对接区的工作人员忙着与东部市场沟通。吴晨飞说:“我们打造集培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目前,工坊已带动全县12个乡镇52个村的20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正是通过培训+生产+销售的一站式赋能,昔日深藏闺中的指尖技艺,如今已稳定嵌入“世界超市”的供应链。工坊出产的中国结、手绳等产品,凭借其独特嘉绒文化与可靠品质,赢得了采购商青睐。不仅如此,藏家巧娘们更带着这匠心手作,主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10月21日,在第31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DIY互动区内,丹巴的叔叔嬢嬢们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讲师”,他们的展台被好奇的游客与采购商围得水泄不通,只见指尖红绳翻飞,彩线穿梭,他们一边手上不停,一边耐心讲解着中国结编法、流苏、钩针等手工技艺。“这是他们第三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和展览,从局促到从容,成绩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自信了。”周希翔这样总结丹巴的参展选手们。
为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工作队建立了五大保障机制。吴晨飞解释:“订单保障让妇女们心里有底气,人才孵化培育土教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品类拓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文化共融让两地情谊更深厚。”他特别提到,“土教授”除编织收入外,最高还可获得400元/天的导师工资,丹巴的藏家巧娘们正实现从学员到导师的蜕变。


截至目前,该项目通过培育的10个服务站点,已累计完成中国结等各类加工订单140余万个,并通过直播带货销售丹巴农特产品超600万元,真正实现了“小工坊撬动大民生”的目标。
更珍贵的是,这根红绳还串起了浙川两地的“同心结”。“我们希望这根红绳能系住更多妇女的幸福,也系紧浙川协作的情谊。”吴晨飞说,下一步,工作队还将继续拓展加工品类,推动丹巴藏家巧娘模式向四川省内更多欠发达县域推广,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梦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