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正文

婺江戏潮涌 笠翁韵流长 第四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圆满落幕

2025-11-10 12:30:04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夏斌婷

九天时光流转,百余场好戏连台,第四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暨2025“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展示活动昨晚在兰溪剧院的满堂喝彩中圆满收官。

自2018年首届举办以来,历经三届积淀,这场连续第四届扎根“东方莎士比亚”李渔故里的文化盛会,正以“戏聚金华 传承经典”为主题,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艺术表达,让百年戏韵与城市烟火碰撞出璀璨火花,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可触可感、有温度有韵味的文化盛宴,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剧目·超好看

  经典新编

  好戏连台

本届戏剧汇的舞台上,古今佳作轮番登场,既有传统戏曲的匠心传承,也有现代表达的大胆创新,每一部作品都让观众沉醉其中。

开幕式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简称浙婺)的婺剧《三打白骨精》率先引爆全场。大幕拉开,白骨精几秒内完成四次变脸变装的绝技引得观众惊呼连连。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文武相济”的唐僧形象,梅花奖得主楼胜用文小生的身段融合老生的手势台步,在被白骨精追捕时,连续展现颠步、滚翻跌摔等高超技巧,彻底颠覆了观众对唐僧的传统认知。“悟空,与我——”当楼胜饱含情绪的念白落下,全场观众齐声接上“打!”,情绪在互动中达到顶点,这再一次用市场热度印证了艺术魅力。

《三打白骨精》胡肖飞/摄

《三打白骨精》胡肖飞/摄

闭幕式上,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新创排的婺剧《笠翁之风筝误》为盛会画上圆满句号。作为研究院首部李渔经典剧目,主创团队花费一年时间打磨唱腔,青年演员们用婉转曲调与鲜活身段,将“错中错”的啼笑姻缘演绎得妙趣横生。“选这出戏做闭幕戏,就是想让‘东方莎士比亚’的作品‘活’在当下。”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淼表示,今年恰逢兰溪婺剧团成立70周年,这出戏既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是剧团奋进力量的展现。

《笠翁之风筝误》范湃青/摄

《笠翁之风筝误》范湃青/摄

戏剧汇期间,外部佳作同样大放异彩。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的舞剧《朱自清》,以写意手法串联《背影》《荷塘月色》等经典作品,舞者用灵动肢体勾勒出文人的精神世界;大型现代豫剧《柿树・柿子》聚焦现实生活,用质朴唱腔讲述人间温情;全本京剧《薛刚反唐》则尽显传统程式之美,一招一式皆见功力……

《朱自清》孙梦婷/摄

《朱自清》孙梦婷/摄

《薛刚反唐》吕米泐

同步启动的2025“中国戏曲红梅荟萃”更是星光熠熠,95台名家名段及器乐演奏集中亮相,涵盖京剧、越剧、豫剧等多个剧种。全国优秀中青年演员同台竞技,凭借扎实的功底与灵动的演绎角逐“金花”“银花”“红梅花”等权威奖项,既展现了戏曲人才的梯队建设成果,也让观众一站式领略了中国戏曲的多元魅力。


座谈·有深度

  守正创新

  共话传承

除了精彩演出,“中国传统戏曲的国际传播”座谈会等学术活动为戏剧汇注入思想深度,专家学者与业内大咖齐聚一堂,围绕戏曲传承创新、国际传播等议题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火花。

座谈会现场 李建林/摄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董伟从活动本身的意义切入,对李渔戏剧汇的发展给予高度肯定:“李渔戏剧汇的‘汇’字,取汇聚汇合之义,象征中国戏曲在当代奔腾不息,在李渔故乡汇聚磅礴之力,最终奔向大海。”谈及中国戏曲国际传播,他以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海外演出成效为案例,提炼出三点关键启示:“第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第二,酒香也怕巷子深,好酒也得宣传,且要以外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演出进行宣传;第三,艺术只有插上科技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作为婺剧《三打白骨精》的编剧,一级编剧、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姜朝皋分享了创作初心与坚守:“创作这部戏的时候,我一直思考并遵循四个原则。第一点,要把‘根’留住,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留住戏曲文化的根。第二点,把门打开,博采众长。第三点,谋思缜密,持续深化剧本的结构编排。第四点,眼光放远。剧目要老少皆宜,城乡共赏,内外通吃。”这番话道出了作品能够跨越地域与年龄界限的核心密码。

多位专家聚焦婺剧的国际传播经验展开探讨。广州市文旅局原副巡视员、广州演绎交易会艺术总监徐彬评价道:“婺剧《三打白骨精》完全符合我们中国戏曲外向型产品的标准。”他进一步拆解其成功要素:“国际表达,守好本体,扎好文化之根;内容共鸣,锚定普世,打通情感之桥;审美创新,传统兼容,激活时代生命力;市场落地,务实革新,扫清国际演出的障碍。”

中国戏曲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赓续华也总结了婺剧成功的三大要素:“第一是天时地利人和。第二是时也命也运也。第三是政府领导大力支持,从业人员的坚守和观众的不离不弃。”他特别点赞,该剧结合全媒体传播策略,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变脸变装等高光片段,这给优秀剧目插上时代翅膀,值得借鉴。

在对浙婺的未来期许与行业引领作用方面,专家们各有洞见。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吴天行表示:“国际传播要凭风好借力,今天的中国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最好时机。像浙江婺剧团这样有好体格、有实力、有本事的团队,才能走出去、走得好。希望把浙婺经验扩展到全省各个院团。”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更是号召行业学习:“中国戏曲最高的境界就是雅俗共赏、守正创新。婺剧《三打白骨精》就是这样的作品。如今,在开拓国际演出市场领域,浙婺继续做下去,这将为未来树立标杆,成为全国院团学习的新样板。”


活动·很多彩

  全域联动

  沉浸体验

本届戏剧汇围绕“金华有戏”文化品牌,联动第三届李渔文化周推出多元活动,从剧场演出到街头惠民,从静态展览到动态互动,让戏曲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戏韵・今约”梅花奖得主戏服展上,数十件精美戏服静静陈列,绣线流光溢彩,纹样巧夺天工,引得观众驻足欣赏,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

在婺剧博物馆免费开放月活动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通过实物展品、影像资料了解婺剧发展历程,让传统文化在亲子互动中代代相传。

“笠翁婺韵・戏焕新声”李渔文化周同步开展七大特色活动,为市民游客打造沉浸式体验。戏曲沙龙上,戏迷与演员面对面交流,探讨剧情细节与表演技巧;李渔诗词鉴赏会上,爱好者们深情诵读李渔诗词,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律之美……

此外,婺剧宣传周还通过街头快闪、校园讲座等形式,结合“婺韵・魅影”精品剧目展、戏曲电影放映等活动,让婺剧走出剧场,走进年轻群体。

韵串联古今,文化凝聚力量。

本届文化盛宴虽已落幕,

但戏曲传承与文化传播的脚步从未停歇,

“金华有戏”未完待续。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