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3:13:55
来源: 掌上武义客户端
在武义县桃溪镇东垄村的健康姜种繁育基地,连片的生姜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日前,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正在田地里忙活着一场特殊的“期末考试”——测产验收。

“脱毒姜种的产量高达5000斤每亩,比传统自留种提高了30%以上,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省农科院生物技术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汪一婷欣喜地公布了这一成果。

增产超三成意味着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在同等土地面积下,能多收获三分之一的生姜。不仅如此,省农科院农艺师张正一补充道:“我们还在姜田里开展了菌肥试验,重点验证其在抗病和促生方面的效果。你看,姜苗更加健壮,尤其对根腐病的防控效果非常显著。”
对姜农来说,最困扰的莫过于两大难题:好姜种难寻、姜种易发病。武义作为浙江嫩姜的主产地,有3500多亩大棚嫩姜,但长期以来,姜种都要大老远从山东、云南等地“请”过来,成本高、风险大。

“这就像请来外地客人,未必适应本地水土,加上长途运输,姜种容易携带病菌和害虫,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姜瘟病、根腐病,风险太大了。”汪一婷说,“有位台州姜农连续种了三年都亏本,问题就出在带病的姜种上。相比之下,健康的脱毒姜种就像练过武术,抵抗力强多了。”

为从根本上破解“异地调种”困局,今年5月,省农科院与武义县科技局、武义县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了武义现代种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这里就像是姜种的“健康管理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室和智能温室。汪一婷描绘出一幅“蓝图”:“我们正在构建健康姜种的‘金字塔’体系:顶端是实验室里培育的优质组培苗,中间是一代姜种,基座是生产种。种姜大户可以买一级姜种自行繁育,普通姜农直接买优质生产种就行。”
位于东垄村的生姜原种基地,正是这一体系的关键一环。它将成为优质姜种的“孵化器”,生产的健康姜种将直接供应武义乃至全省的姜农。

科技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实实在在惠及了当地村民。东垄村党支部书记陶春平笑着说:“项目落户我们村,直接为2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收超30万元。今后,村民还可以发展种姜产业,增收的路子更宽了。”
作为武义现代种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运营单位,浙农科(武义)农业产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宇虎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持续借助省农科院的技术力量,把更多好成果转化成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不仅要造福武义,更要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