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12:09:44
来源: 无

八婺烟火气,至味家乡情。欢迎继续关注金彩云客户端“追问”专栏推出的“金华味 闯天下”特别策划报道,感受金华味道跨山越海的进击力量,倾听金华企业“创品牌拓市场”的蓬勃脉动。

我是一颗义乌枣,一颗在江南的风里生长了约1800年的枣。我的故事,是义乌土地上最甜蜜的传承,也是这座城市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背后,一抹不变的乡土底色。

我的祖先,是东汉末年随陕西骆谷移民来到义乌的枣苗。《骆氏杏园宗谱》记载,我们的第一代“枣祖”在义乌下骆宅一带扎根,从此开启了与这片土地的千年羁绊。到了宋朝,我们的家族已经相当繁盛,《浙江林业志》里说,那时的浙江枣树栽培“已相当盛行”,而我们义乌枣,凭借独特的“双仁”珍品,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清朝乾隆年间,我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被钦定为贡品,赐名“京果”。据说当时的官员们为了挑选上贡的枣子,要从每棵树上精挑细选颗粒重16克以上的果实,再经过数十道工序加工成乌黑发亮的南枣。那时的我,不仅是果腹的零食,更是义乌人走亲访友的“硬通货”,与火腿、红糖并称为“义乌三宝”,在《中国名产》里留下了“江南枣中,佳品是义乌南枣”的赞誉。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义乌人“鸡毛换糖”开启经商热潮,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田地,我们的家族也一度陷入低谷。种植面积从鼎盛时期的上万亩萎缩到仅有2000多亩,甚至有广东、香港的客户,会误把东阳产的枣当成“义乌南枣”采购。这成了老枣农心中的痛。直到2017年,义乌市政府持续吹响了振兴我们的号角,出台政策、制定标准,我们才重新焕发生机。据悉,目前义乌枣种植面积约6000亩,有一定规模的枣类种植园有100多个,年产鲜枣1000余吨,加工蜜枣300余吨,年产值近亿元。

“一颗合格的义乌南枣,要经过九烘九晒,历时10天才能成型。”这是我的“监护人”之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义乌枣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骆红卫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8月,当我从青枣长成饱满的“义乌大枣”,就会被送进骆红卫的同心乐农庄,开启一场“蜕变之旅”。

传统的南枣制作,光是工序就有洗枣、烫红、晒红、煮枣、焙烘、再烘等几十道。最考验耐心的是烘焙环节,师傅们要守在烘房里,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我们翻面,控制好火候和温度。骆红卫说,他十七八岁就跟着父辈学做南枣,最开始觉得枯燥,后来才明白,这每一道工序里都藏着“枣的脾气”——比如烫红时,水温必须卡在90度,浸烫一两秒就得捞出来,不然就会破坏我们的“皮肤”;焙烘时,温度高了会焦,低了又晒不干,全靠师傅的手感和经验。

而蜜枣的制作,又是另一番光景。首先要用专用的小刀在我身上划出细密的纹路,就像给我做了一件“镂空衣裳”,这样煮糖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入味。然后,我会和白糖一起下锅熬煮,直到糖分慢慢渗透到每一寸果肉里,再经过反复烘焙,最后变成琥珀色、外裹糖霜的蜜枣。骆红卫说,以前做蜜枣全靠手工划丝,一天下来手都酸了,现在有了机器帮忙,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划丝的深度和密度,还是得靠人工把控,不然就出不来“缕纹如丝”的效果。
如今,在义乌的四个南蜜枣加工示范基地里,像骆红卫这样的守艺人还有不少。他们一边坚守着“不要数量要质量”的行业规矩,一边也在尝试新方法。比如雅荷农业的骆遥,就通过微生物调控和吸氧技术,把全湿蜜枣的保质期从一周延长到了三个月;还有三宝农业,和江南大学合作研发出了南枣酒、南枣冻干粉,让我们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你听听,这沙沙的响声,就是正宗义乌南枣的证明。”在今年新开园的城西街道的“义乌三宝”产业园里,枣农何丁生正拿着一把乌黑透红的南枣,向游客展示如何辨别真伪。这位“半路出家”的枣农,曾经是做货运代理的,因为爱吃枣,2012年转行种枣,如今成了义乌市枣业协会的会长,也是我们家族的专业“推销员”。
何丁生说,以前我们义乌南枣虽然有名,但“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价值。为了打响品牌,他和协会的成员们每年都会参加省农博会、森博会,还去磐安参加了“药食同源”比赛。去年,他的“浙义新农・义乌南枣”在省农博会上拿了金奖,一下子就接到了不少订单。“现在好了,政府帮我们建了‘义乌三宝’产业园,把红糖、火腿和我们枣放在一起抱团发展,名气越来越大了。”

9月底,“义乌三宝”产业园正式开园,这是义乌第一个“三宝”产业集聚园区。园区里不仅有透明化的生产车间,还有非遗文化时空馆,向游客讲述我们的前世今生。何丁生笑着说,他已经准备把南枣和蜜枣的生产线搬进园区,“明年打造成熟时就在新园区加工”,到时候产能能翻一倍。
更让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的脚步已经走出了国门。每年8到9月的生产旺季,同心乐农庄的蜜枣内销和出口量基本持平,在东南亚的超市里,一颗义乌南枣能卖到1美元。2023年森博会期间举行的义乌南枣科技小院签约仪式上,义乌市三宝科技有限公司、义乌市雅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香港美倩集国际有限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更是给我们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种渠道,义乌全年的南蜜枣有60%销往境外。”何丁生说。而骆遥等新农人还在通过“义乌市博士创新站”“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模式,以及技术输出等方式,让我们和红糖、火腿一起,真正成为“义乌美食”的名片,也让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从东汉的一棵枣苗,到如今年产值近亿元的产业;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标准化的现代生产;从义乌人的“心头好”,到走向世界的“甜名片”,我们义乌枣的故事,还在继续。正如何丁生所说:“义乌南枣产业振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承载的不仅是千年的技艺,更是义乌人“敢为人先、义行天下”的精神——这份甜蜜,终将在新时代的浪潮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