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正文

艾青的话一直激励着他,永远做“动物的朋友”

2025-09-16 14:30:22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罗钟炉

为迎接9月22日即将在杭州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这段时间,以《动物的朋友》为主题的袁熙坤美术作品展正在北京金台艺术馆展出。令许多参观者好奇的是,“动物的朋友”五个字竟出自著名诗人艾青之手。一个被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一个是因爱动物、画动物、雕塑动物成名的“自然之子”,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交往?艾青给袁熙坤题词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动物的朋友》袁熙坤美术作品展开幕式

丛林写生险入虎口

在北京市朝阳公园水碓湖畔的金台艺术馆,记者有幸见到了《动物的朋友》美术作品展主展人——著名画家、雕塑家袁熙坤。听说记者来自艾青家乡浙江金华,81岁高龄的袁熙坤特意把记者带到书房,从书柜里拿出了一幅珍藏了41年的艾青题词。这是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动物的朋友——题赠熙坤同志 艾青 八四年冬。”落款下面盖有艾青的印章。

“艾老是我绘画生涯的良师益友,他当年给我题写‘动物的朋友’几个字,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坚定了我这么多年来坚持画动物的信念。”袁熙坤告诉记者,他与艾青的友情源于二人对绘画艺术的共同热爱。

1944年,袁熙坤出生在云南昆明,父亲袁晓岑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弟子,以画孔雀名动京城,母亲时佩媛则是一名生物老师,从小教育他要热爱自然。袁熙坤从开始学步起就受到熏陶,喜欢模仿小马的奔跑、老虎的扑跳动作。上小学时,他就跟着父亲到野外写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表现出超常的艺术天赋。

袁熙坤与母亲

考入艺术学院附中后,对绘画的热爱、不断拓宽的美术视野使袁熙坤不再满足于学校里的临摹教学,便干脆背着画笔和画板离开校园,跟随西南动物考察队,来到一个朝夕与动物为伍的环境,开始了长达5年的鲁宾逊式漂流生活。其间,袁熙坤顾不得生活的艰苦,充满好奇地成天与森林里的飞禽走兽打交道,如饥似渴地画自己喜爱的动物。

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袁熙坤每天都处在兴奋状态,他的画板上不断出现各种动物的生动形象。“在西双版纳丛林中的生活让我明白,真实是最有力量的。真善美三者,真才是基础。”神奇的大自然令袁熙坤陶醉,使他忘了蚊子叮、小虫咬的难捱。在炎热的原始森林里,每天坚持画10多个小时;为了画马和牛的速写,他经常要骑自行车往返40公里山路。他细心观察各种动物天然的造型、色彩、线条以及个性之美,大自然的造化在一个少年的心灵中不断撞出火花,使他手中的画笔饱含了对动物的爱。

有一天黄昏,袁熙坤正在西双版纳密林中写生。突然,一阵风掠过,林中树枝沙沙作响,他下意识地猛然回头,眼前的一幕差点让他吓破胆。不远处,一只高大的孟加拉虎正注视着他。“当时我除了画笔和画板,几乎手无寸铁,既无力反抗,也来不及逃走,我想这下肯定完了!”袁熙坤被吓得一动也不敢动,眼睛死死盯住那只老虎,眨也不敢眨。好在老虎与他对视了一会儿后,突然扭转身躯,踱着虎步缓缓地走开了。

“老虎转身的一刹那,我看到老虎的肚子圆鼓鼓的,这时我才缓过神来,缓了口气,老虎为什么没有扑食自己。”这次虎口余生的经历让袁熙坤心有余悸,但他并没有因此胆怯。

自那以后,猛虎的那双眼睛就经常在他的脑海里闪现,他很快以虎头为主题画出了一幅《王者之风》。画中老虎那双闪动着寒光的双眼,虎视眈眈,令人不寒而栗又肃然起敬。

袁熙坤和父母在一起

1978年,袁熙坤离开西双版纳,回到北京的父母身边。他带回来的是一大叠动物素描和画稿,有用炭笔画的,也有毛笔画的,这些画经过精心挑选,最终整理成《动物速写》。

在父亲袁晓岑的引荐下,1979年,《动物速写》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也是袁熙坤的首部著作。没想到《动物速写》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和绘画爱好者的喜爱,销售量达到23万册,这给了袁熙坤更多的信心。他一鼓作气,在1981年和1984年,又出版了《怎样画动物》和《怎样画虎》两本绘画心得。书中,他系统阐述了自己所追求的在形似基础上致力于神似的绘画手法和创作理念。

有幸结缘诗人艾青

艾青以诗歌盛名于世,但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他年轻时专攻的是绘画。袁熙坤说,艾青比父亲大5岁,两人因为同样酷爱绘画和雕塑,成为多年的挚友,而且他们俩与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大师都有密切往来。

回到北京后,袁熙坤经常听父亲和艾青谈论绘画的事情。徐悲鸿是父亲在艺术道路上极为重要的引路人,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941年徐悲鸿在昆明期间,曾以《双鹅图》和《立马图》两幅画作赠予父亲。

艾青以绘画入世,以诗歌流芳。他在与袁晓岑的交谈中,也曾谈到自己“转行”的原因,“决定我从绘画转变到诗,使母鸡下起鸭蛋的关键,是监狱生活。”1932年8月,艾青被国民党当局以“共产党扰乱地方治安”的罪名判入狱三年。艾青的绘画创作被迫中断,继而转向诗歌创作。在狱中,他将绘画的空间构成、色彩感知等元素融入诗歌意象,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质,写出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不朽名篇。

袁熙坤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艾青的诗,得知艾青喜欢绘画后,对心中的这位偶像更多了一分亲切和敬佩。有一次,艾青问袁熙坤:“你为什么那么多年待在森林里画动物啊?”“我的信仰就是艺术,就是真善美。尊重自然,尊重真实,尊重绿水青山。亚里士多德说,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袁熙坤的回答让人刮目相看。艾青又问:“你认为自己最擅长画什么动物?”“我喜欢画老虎,还有马。”袁熙坤爽快地回答。“我也喜欢马,尤其是徐悲鸿的奔马。”艾青放声大笑,于是,他向袁熙坤说起了徐悲鸿送马画的往事。

那是1950年的一天,艾青登门拜访徐悲鸿。酒过三巡,徐悲鸿借着酒兴,把艾青领进自己的画室,并随手取下一幅画,送给了艾青。第二天,艾青仔细欣赏这幅画时,发现马的眼睛画坏了。艾青开玩笑说:“徐悲鸿也太小气了,他趁天黑送了我一匹瞎马。”艾青讲的这个笑话令袁熙坤忍俊不禁。渐渐地,袁熙坤与艾青也成了忘年交。

艾青的家

1984年冬日的一天上午,袁熙坤带着几张刚刚创作的动物画稿,去拜访艾青。艾青边欣赏袁熙坤的画作,边与他交流。艾青告诉袁熙坤,美好的精神作品才是永恒的。古今中外致力于“形神兼备”的动物画家,无不在观察、研究、分析上下一番苦功。古代画家画马,都要以马为师、胸有全马、心有千驷;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就是把自己的艺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的大师。这些教诲,袁熙坤一直铭记在心。

两人聊得非常投机,很快就到了晌午时分,艾青夫人高瑛几次来书房催他们吃饭,都被艾青支走,两人依然谈笑风生。无奈的高瑛只好把烧好的菜,又放回锅里保温加热。聊到最后,艾青欣然为袁熙坤题写“动物的朋友”,勉励他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以动物为友,日益精进。

艾青与高瑛的合影

吃饭时,艾青特意拿出一瓶好酒,要与袁熙坤小酌几杯。艾青打开热气腾腾的砂锅,边给袁熙坤盛汤边介绍:“这个是笋干老鸭煲,家乡寄来的笋干,用金华火腿炖的,你先尝尝暖暖胃。”袁熙坤喝了一口,味道非常鲜美。席间,艾青非常健谈,又与袁熙坤聊起火腿来,他开玩笑说:“我们都来自火腿的家乡,我们浙江有金华火腿,你们云南有宣威火腿,各有各的味道。我们要感谢大自然恩赐的美味啊!不过,我还是喜欢吃金华火腿。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说完,艾青又给袁熙坤的碗里夹了几片火腿。这次的拜访令袁熙坤终生难忘。41年后再回忆起其间的这顿午餐,袁熙坤仍是满脸的幸福味道。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善待我们的朋友!”50多年来,袁熙坤用手中的画笔为动物造像,倾注对动物的爱。他从大自然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惊世作品。2007年,他创作的巨型铜虎雕《森林守护神》成为北京动物园的标志性雕塑;2008年创作的《极地之急》等雕塑,被联合国设计为“地球卫士奖”的奖杯;2012年创作的《女娲补天》雕塑正式进驻联合国维也纳总部。2021年,云南15头野生亚洲象“北迁南归”的旅程牵动了亿万人的心,袁熙坤以此题材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创作了大象群雕作品《生物的长城脊》主题雕塑。

《女娲补天》

在今年的“动物的朋友”主题美术作品展上,袁熙坤把近40年来创作的150多件经典作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展示。《森林守护神》《女娲补天》《福骏奔腾》《长江女神白鳍豚》等作品还被设计成明信片、纪念封以及不同形式的工艺品,赠送给广大参观者。

采访之余,袁熙坤在艾青“动物的朋友”题词复制件上题写了“感谢艾老当年的鼓励。”高瑛再次看到艾青的题词后,睹物思人,往事涌上心头,她在艾青的落款旁边欣然写了“今天我又看到了艾青题词”几个字,并盖上自己的名章和“艾青诗稿”章。

“艺术家要用拼搏的精神去捍卫美。我将永远做动物的朋友,塑造更多展现动物美的作品!”作为联合国首任环保艺术大师,袁熙坤坚定走爱动物、画动物、塑动物的环保艺术之路,同时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环保,关爱自然,真正领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做朋友的真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