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正文

无障碍设施行不行 残障人士说了算

2025-09-15 21:04:54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袁丁 文/摄

“哒哒哒……”盲人金文献的盲杖在盲道上划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触感和声音提示他前行的方向。这是今天一早发生在环城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二期第二标段的一幕。作为当天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员之一,金文献正通过亲身体验,检验刚刚竣工的这段道路的无障碍设施是否真正满足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

实地“挑刺”,体验情况成验收标准

据了解,为高质量推进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相关要求,自2025年8月1日起竣工的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以及国家机关和交通运输,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电信、邮政、旅游、宾馆等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场所,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需邀请残联组织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员试用体验无障碍设施,确认无障碍设施符合相关要求且确实好用,才算合格。刚刚建设完成的环城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二期第二标段,也就成了政策落地后市区第一块“试验田”。

“直的行进道还好,拐弯处的提示道就不太行,凸起的原点踩上去感觉不明显。连接处的砖块颜色能不能跟主道的区分下,这样更明显,方便半盲的群体。”金文献一路走一路描述着自己的切身体验。一旁施工方的工作人员仔细记录着,预备抓紧整改。

“路口的隔离桩间隔60厘米,轮椅无法通行,至少要有1个间隙是大于90厘米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胡凯博辉拿着尺子边量边说,作为今天的另外一名体验人员,他更喜欢用数据说话。

“以往的验收更侧重于工程质量检测和无障碍设施是否落实,当残疾人要用的时候才发现不好用。”市残联组宣部负责人宋志普介绍,而无障碍环境监督员的提前加入,让使用情况可观、可感,也让无障碍设施能真正惠及残障人士。

多方会商,在细节处见“有爱”

地砖是混合材料制成,综合考虑了强度和透水性;窨井盖上的盲道是用复合材料压制上去的,比不锈钢防滑,也方便移动和更换;道路入口处预备加装无障碍标识……在体验现场,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对此,宋志普介绍,看着不起眼的盲道和坡道,在建设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比如盲道与障碍物的距离要在25厘米以上,便于盲人避险;盲道上凸起物的高度不高于4毫米,便于盲人识别又不会发生磕绊;路口的缘石坡道坡度要小于1:12,便于轮椅通行。因此,竣工验收前就介入,不仅能保证无障碍设施建设落在实处,也避免了日后再整改增加成本。

事实上,无障碍设施的服务对象远不止残障人士,年老体弱者、儿童、孕妇等行动不便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同样是重要的使用者。

因此,将体验环节前置,从源头上消除有障碍设施,是促进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有力抓手。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也呼吁各施工单位理解、支持和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让“无碍有爱”的火种温暖更多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